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官方网站
今天是:
建议提案
关于沈阳市第十六届三次政协会议提案 (第055号)的答复(《关于弘扬传承锡伯万里戍边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提案》)
来源:市民族和宗教局   上传日期:2024年04月29日   字体:[ ]

关于沈阳市第十六届三次政协会议提案

(第055号)的答复

  

秦征宇委员:

您在市政协第十六届三次会议上所提《关于弘扬传承锡伯万里戍边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提案》(第055号)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市民族团结事业的关心。现就您提出的意见建议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场万人”宣讲活动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各族群众这3个层面,积极整合宣传、教育、文化、民政等部门力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同文明城市创建、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相结合,包括专题培训、口袋公园宣讲、“两邻”非遗课堂等多种形式,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同时,增强互动性、体现融入感,不断拓展宣传教育覆盖面,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惠及更多行业、单位、群体,切实营造全社会浓厚宣传氛围。二是恢复开放了锡伯家庙。在省、市、区各级共同努力下,2010年,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锡伯家庙恢复重建并对外开放,设置锡伯族西迁史、民俗、非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七个展室,弘扬西迁爱国主义精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全国锡伯族同胞寻根问祖的场所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进一步加强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保护

一是加强文化场馆和文化阵地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锡伯族文化广场、西迁广场、西迁纪念馆、锡伯族博物馆、兴隆台锡伯族学校射箭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和文化阵地,为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有效载体。二是加大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多年来,共挖掘整理了40项市级(含)以上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联合市文旅局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通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展区、专场文艺展演、线上展览、非遗美食、非遗听书场、非遗慕课等多种形式,让各族群众感受包括锡伯族在内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扩大非遗文化宣传覆盖面。2023年我们组织拍摄了包括锡伯族弓箭传统制作技艺在内的5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视频,在省级融媒体上播放,点击量超过10万次。在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大东区素质教育学校建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展示了包括锡伯族喜利妈妈、锡伯族木雕、剪纸等项目在内的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参与投入并推动创作了《遥远的察布查尔》《喜利妈妈的传说》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每年举办西迁节庆祝活动,2023年举办了“传承西迁精神,砥砺爱国情怀”纪念西迁节259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网易直播平台超过200万人在线观看;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工作,让锡伯族刻布、射箭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体育项目走进课堂、走进校园。依托锡伯族西迁节、抹黑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发挥民族社团的作用,举办文艺演出、嘎啦哈比赛、射箭比赛等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

(三)进一步推动锡伯族乡村文旅资源融合

一是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融入文化阵地建设。在于洪区边台村深入挖掘锡伯族历史文化,投入建设了锡伯族村史馆,举办各类民族特色活动,利用蒲河生态廊道的自然生态资源与锡伯族的民族文化资源相融合,带动当地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持续创建锡伯族“神州一”嘎拉哈比赛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活动品牌,增加各族群众的幸福感,为锡伯族文化传承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把民族文化发展传承有机融入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文明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与辽宁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启动“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对民族乡村村民进行短视频制作课程培训,助力乡村振兴,宣传推广民族乡村农副产品和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三是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用,先后为“稻梦空间”项目申请上级政策和扶持资金达500余万元,深入挖掘历史,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进行整理和开发,在民族特色项目、文化旅游项目上进行设计规划和资金投入,带动传统农业、特色种植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到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实现旅游发展、带动就业、农民增收的良性发展循环。

(四)进一步积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东西互动,推动民族交往交流多年来,沈阳和新疆东西两地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强。市委、市政府、沈北新区、和平区为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塔城地区提供教育和文化发展资金。受察布查尔县委、县政府派遣,肖昌、文兰夫妇来到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学校,开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年的西迁节,新疆都有大批的锡伯族同胞回沈祭祖。各地锡伯族联谊会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加强,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共享研究成果,推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3年初以来,组织成立各区县(市)、民族社团和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共15支“中华民族一家亲”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民族政策宣讲、民族文化传承、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体化,带动更多的群众自愿参与到服务中来,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定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定期听取民族工作汇报,多次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等相关工作,并先后印发《沈阳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沈阳市“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张雷书记也曾主持召开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交流座谈会,对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以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基础更加坚实。这些都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成立市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34个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会商机制》,搭建多部门、多领域共同参与创建工作的新平台,民族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建立《沈阳市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成员由18家单位组成、市委统战部为牵头单位,协调机制在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承担有关重点工作、协调职能和研究职责。按照市直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成立沈阳市民族宗教服务中心,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增加人员力量,强化民族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三是加强民族政策理论宣传。组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宣讲团,采取精讲和普讲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基层街道、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军营、家庭、宗教活动场所等多个层面,丰富宣讲形式,创新方式方法,有针对性的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地落实,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有效载体,把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的部分和时代价值发扬光大,把传承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与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编印了近万册包括锡伯族西迁在内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故事》小红书,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发放,该书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初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训教材向全省推广。

二、下步工作举措

(一)举办节庆活动。充分利用好锡伯族“西迁节”这一重要民族节日,开展弘扬西迁爱国主义精神的系列活动。成立沈阳市“纪念锡伯族西迁260周年”系列活动工作专班,以统战部和宣传部部长为组长,设综合协调、创作、和平、沈北四个工作组,统筹协调,各司其职。以5月25日西迁纪念日当天的庆祝活动为主体,并延伸拓展为全年的系列活动,有冰雪运动项目比赛、传统文化展示展演、西迁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宣讲、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书画艺术展,更有文旅资源推介和经贸项目合作等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多样,以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和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强推进沈阳振兴发展。

(二)丰富活动载体。通过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送文化下基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展示展演等主题活动,对优秀民族文化进行体验式宣传。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手牵手、共成长”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有效活动载体,把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的部分和时代价值发扬光大。在增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充分彰显锡伯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三)加强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锡伯家庙、锡伯族博物馆以及少数民族非遗展示馆等场馆的建设,加大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认同感。积极发挥好锡伯家庙这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把锡伯族“西迁”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宣传活动中,吸引各族群众、中小学生参观见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秦征宇委员,再次感谢您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继续认真履职尽责,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作,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新成绩。


主办单位: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 联系电话:024-88860857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监督举报电话024-82514448
   [网站地图] 辽ICP备10203030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2   公安机关备案号:210102020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