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抗战精神 强国复兴有我
——万金村烈士纪念碑前的誓言
作者:王樱诺(于洪区选送)
单位:于洪区平罗街道办事处
在平罗街道万金村,有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沉默而坚定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每一次走近它,我的内心都会被深深震撼,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
忆往昔,烽火岁月铸抗战精神。当我伫立在烈士纪念碑前,凝视着那一块块冰冷的石碑,上面镌刻着的名字却仿佛带着温度,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了那段黑暗而艰难的抗战时光。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们的国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同胞惨遭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然而,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面对外敌的入侵,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他们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自由的坚定渴望,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万金村的烈士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舍小家、为大家,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幸福安宁,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有的烈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然宁死不屈,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烈士身负重伤,却依然坚持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什么是英雄气概,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战精神,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孕育而生。它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是一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凝聚,是一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崛起,在绝境中重生,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看今朝,时代变迁续精神华章。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抗战精神却从未褪色,它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看到了无数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的身影。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扶贫干部深入基层,扎根群众,与贫困群众并肩作战,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困难挑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
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无数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成果。他们为了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民族的发展,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着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不断崛起。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正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挺身而出,逆行而上,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健康。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抗战精神的强大力量。
展望未来,强国复兴有我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站在万金村烈士纪念碑前,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复兴有我”的庄严承诺。
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
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珍惜大好时光,勤奋刻苦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勇于担当责任,积极奉献社会。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无论是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还是投身国家建设事业,我们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抗战精神,强国复兴有我”,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让我们以万金村烈士纪念碑为精神坐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我们的壮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当警世钟声在残历碑前响起
作者:高尚(辽中区选送)
单位:辽中区统战事务服务中心
沈阳的清晨有雾,“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在雾中像一页被撕下的日历,永远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单位实践活动的大巴抵达广场时,正赶上9点的警世钟声——14下,一声短、一声长,提醒人们牢记14年抗战。钟声像从90多年前穿透而来,重重敲在胸口,我的耳机里正好播着《松花江上》,旋律与钟声交错,眼眶一下就热了。
走进展馆,灯光骤暗,脚下是玻璃铺就的“沦陷地图”,东北三省的版图被烙上刺目的红。解说员说,仅仅4个月零18天,128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数字冰冷,可当我看到展柜里那张被烧毁的“良民证”时,突然觉得数字有了温度:证件上女孩的黑白照片与我年纪相仿,却被烙上“第731部队实验用”字样。那一刻,我听见自己心脏“咚”地一声,像有重物坠进血液。
再往前是“抗联英模”展区。杨靖宇将军的胃标本旁边,放着他在雪地里写下的“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我第一次意识到,课本里那行字不是印刷体,而是用冰和血写成的。我伸手想摸展柜,又缩回来——我怕指尖的温度会亵渎那份冰凉。
出口处有一面“强国复兴”留言墙,密密麻麻写满字迹。我拿起马克笔,却久久写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最终只落下六个字:“请放心,有我们。”写罢回头,残历碑在夕阳里像一块烧红的铁,仿佛时刻准备烙印在每个经过者的记忆里。我知道,当明天的太阳升起,这六个字会变成书包里那本英语单词书、那道还没解开的数学题,会变成一次志愿服务、一场科创比赛——它们共同的名字,叫“强国复兴有我”。
传承抗战精神 强国复兴有我
——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与沈飞航空博览园的思想淬炼
作者:李尧鹏(新民市选送)
单位:新民市统战事务服务中心
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脚踏沈阳这片英雄土地,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钢铁巨构与沈飞航空博览园的雄鹰展翅,共同构筑了一部从抗争到自强的民族史诗。这里曾经历“九·一八”的烽火,也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走进这两座精神殿堂,不仅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更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与“自力更生、航空报国”的时代信仰中,找到了强国复兴的使命坐标。
从“修飞机小作坊”到“中国战机梦工厂”的奋斗史诗
博览园内陈列的“歼-5”至“歼-31”真机模型,串联起中国航空工业从仿制修理到自主创新的逆袭之路。1950余幅历史图片与1200件实物中,最震撼的是铆钉与发动机零件——它们如抗战时期的子弹壳,虽微小却承载着民族尊严。沈飞从抗美援朝时期抢修战机支援前线,到今日研发“歼-15”舰载机守护海疆,正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精神的当代演绎。
在“功炳天疆”展区,殉职于舰载机研发现场的罗阳事迹令人动容。他连续七日坚守岗位的笔记上写着:“国之重器,不敢懈怠”。这与杨靖宇胃中草絮、赵一曼遗书一样,是用生命诠释的爱国信仰。凝视“歼-31”隐形战机的流线机身,不仅看到技术飞跃,更读懂了一代代航空人“隐姓埋名,甘做螺丝钉”的赤子之心。
感受模拟驾驶舱的震颤,触摸静力试验机身的钢骨,我们恍若置身没有硝烟的战场。正如解说员所言:“这里每一架战机,都是和平年代的‘长城砖石’。”
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业强国的抗战精神接力
博物馆内,沈阳机床的“i5智能系统”、新松机器人的机械臂矩阵,展现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涅槃重生。抗战时期,沈阳兵工厂工人用血肉之躯保护设备西迁;今日,工程师以代码与算法突破“卡脖子”困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已从铁锤钢钎传承至数字孪生技术。
在工业自动化展区,精密传感器如“工业神经”守护产业链安全;新材料展区中,碳纤维与石墨烯正构筑新时代的“防弹衣”。这些技术突破背后,是无数科研团队如百团大战般协同攻坚的缩影。亲眼目睹国产光刻机的微雕工艺,更深刻体悟:核心技术自主化,就是当代的“平型关大捷”!
精神传承:从历史到未来的使命接棒
两种战场,同一种血性!沈飞车间里的“党员攻关小组标牌”,与抗战地道中的“党员先锋队”旗帜隔空对话;工业博物馆的智能生产线,延续着当年兵工厂“多造一粒子弹,多杀一个敌人”的执着。精神内核从未改变: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熔铸,平凡岗位皆是战场。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为博物馆的屋檐镀上金辉。这金色,是飞机翱翔天边时看见的朝阳,是铁西区炼钢炉迸溅的星火,更是民族复兴的曙光。从抗战烽火中的“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到今日工业战线上的“卡脖子处即我战场”,“强国复兴有我”的誓言,正由我们刻进每一颗铆钉、每一行代码、每一次履职建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