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沈阳民族
沈阳宗教
重要论述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政务公开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传承抗战精神 强国复兴有我 主题征文展(三)
来源:市民族和宗教局 上传日期:2025年10月09日 字体:[
大
中
小
]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伟大精神
作者:王文慧(和平区选送)
单位:和平区长白街道办事处
七月的风,裹挟着夏日的炽热,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当我踏上寻访英雄足迹的旅程,穿梭于博物馆的陈列间、驻足在抗战遗址的残垣旁、伫立在烈士陵园的墓碑前,那段烽火岁月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抗战精神的火种,也在心底悄然点燃、蔓延。
红色地标:历史的无声诉说
在博物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是历史最直接的见证者。那锈迹斑斑的步枪,曾在战士们手中喷射出愤怒的火焰,抗击侵略者的铁蹄;布满弹孔的旗帜,在硝烟中猎猎作响,是信仰与抗争的象征。讲解员的声音沉稳而饱含深情,讲述着先辈们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凭借着简陋的武器,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家国的长城。
踏入抗战遗址,荒芜的杂草掩盖不住往昔的硝烟。断壁残垣间,仿佛还能看见战士们穿梭的身影,听见那震天的喊杀声与枪炮声。每一块砖石、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过热血,承载着不屈的灵魂。而烈士陵园里,整齐排列的墓碑,如同沉默的卫士,守护着这片他们为之奋斗、牺牲的土地。献上一束花,低头默哀,泪水悄然滑落,为那些年轻却永远定格的生命,为他们不朽的功绩。
这些“红色六地”资源,是城市的精神坐标,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基因库。它们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明白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是先辈们披荆斩棘、舍生取义换来的。
民族同心:共赴国难的磅礴力量
寻访过程中,各民族同胞携手同行的画面,深深烙印在心底。在抗战的峥嵘岁月里,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未曾缺席。回族同胞马本斋带领回民支队,驰骋疆场,让日寇闻风丧胆;蒙古族、壮族等各族儿女,或奔赴前线浴血奋战,或在后方支援补给,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如今,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寻访,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并肩而立,在烈士墓前共同宣誓,传承红色基因。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民族大团结精神的延续。正如那首歌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抗战精神的滋养下,民族团结之花愈发鲜艳,成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实依靠。这种团结,是先辈们用热血浇灌出的传承,更是我们强国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青春担当:续写奋斗的时代篇章
作为青少年,寻访英雄足迹的过程,是灵魂受洗礼、精神被唤醒的过程。那些英雄们,许多正值青春年华,却毅然扛起家国重任。他们在最好的年纪,告别亲人、奔赴疆场,把生命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对比之下,我们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时代,享受着先辈们奋斗而来的成果,更应思索如何让青春绽放价值。
“传承抗战精神、强国复兴有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在学习上,以先辈们的拼搏精神为指引,攻克知识的难关,提升本领,为将来建设祖国储备力量;在生活中,秉持爱国、团结、奋斗的精神,关心社会、帮助他人,让正能量传递;面对困难与挑战,学习先辈们的坚韧不拔,不退缩、不放弃,以青春之朝气,破局开路。
我们要把抗战精神融入血脉,化作前行的动力。从红色地标中汲取的力量,将成为青春航程的灯塔,指引我们在实现强国复兴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无论是投身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还是扎根基层,服务社会民生,每一份青春的担当,都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精神永续:照亮复兴的漫漫征途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历经岁月沉淀,愈发熠熠生辉。它包含着爱国奉献、不屈不挠、团结一心、敢于胜利的内涵,是我们在不同时代战胜困难、砥砺前行的底气。
在强国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但只要我们传承抗战精神,就有了应对挑战的勇气和智慧。像先辈们那样,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战胜不了的困难。
每一次对英雄足迹的寻访,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与接力。我们要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让红色基因在一辈辈人手中传递、发扬。从历史中走来,向着未来而去,以抗战精神为帆,以青春担当为桨,驾驶着强国复兴的巨轮,驶向辉煌的彼岸。
岁月悠悠,精神永恒。寻访英雄足迹的旅程虽暂告一段落,但传承抗战精神、投身强国复兴的使命,已成为我们青春最鲜明的底色。让我们以先辈为镜,以时代为责,将抗战精神融入骨血,用奋斗擦亮青春,用行动践行誓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壮丽篇章,让抗战精神的火种,永远燃烧、熠熠生辉!
青砖映赤心:在历史回响中践行强国复兴之诺
姓名:郝大伟(沈河区选送)
单位:沈河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
盛夏的沈阳,阳光透过疏朗的梧桐叶,在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的青砖墙上投下斑驳光影。沈阳清真南寺的阿訇、乡老和工作人员一行二十余人,神情肃穆地站在纪念馆门前。朱红色的木门上,“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中华民族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阔史诗。作为沈阳宗教界代表,他们此行不仅是为了追寻红色足迹,更是为了在历史的回响中,重温民族团结的力量,践行“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誓言。
青砖陋室中的星火燎原
满洲省委旧址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青砖灰瓦间透着岁月的沧桑。讲解员轻声介绍:“1927年10月,中共满洲省委在这里正式成立,成为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核心。当时的东北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这片看似普通的院落,却是点燃东北抗日烽火的重要火种。”
在复原的省委办公室里,一张泛黄的东北地图铺在老式办公桌上,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地点。清真南寺的阿訇凑近细看,手指轻轻拂过地图上沈阳的位置,声音带着激动:“就是在这里,共产党人冒着生命危险传播革命真理,组织抗日斗争。我们虽然信仰不同,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心里都揣着同样的家国情怀。”他的话语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共鸣,几位年长的乡老忍不住点头,眼神中泛起回忆的涟漪。展厅内,一组名为《暗夜星火》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几位身着粗布衣衫的共产党人围坐在油灯旁,脸上带着坚毅的神情,正在秘密召开会议。雕塑背景是东北广袤的黑土地,远处隐约可见日本侵略者的炮楼。讲解员介绍:“满洲省委成立后,第一任书记陈为人同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领导东北各族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当时党组织活动经费极其匮乏,陈为人同志和妻子韩慧芝同志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甚至当掉了御寒的衣物,只为支撑革命事业。”
听到这里,大家眼眶湿润了,有人说:“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那时候日本人在沈阳到处抓人,共产党人为了抗日,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俗语说‘心齐泰山移’,正是有了这样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各族群众才有了主心骨。”朴实而真挚的话语让在场的人们深受触动,“以前在课本上学习这段历史,总觉得有些遥远。今天站在这里,听着这些真实的故事,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为有牺牲多壮志’。”
血脉相连的团结壮歌
走到“各族儿女共抗敌”专题展区,一件特殊的展品让众人驻足——那是一件褪色的礼拜服,衣摆处有明显的弹痕。讲解员介绍:“这件礼拜服的主人是沈阳回族抗日志士马德山。1938年,他在掩护群众转移时不幸中弹牺牲,这件衣服就是他当年英勇抗敌的见证。马德山牺牲前是清真寺的乡老,抗战爆发后,他主动联系地下党组织,动员各族青年参加抗日队伍,还把自家的粮店改成秘密联络点。”
大家轻轻抚摸着展柜的玻璃,有人说:“马德山的事迹在沈阳各族群众中代代相传。我们寺里的老辈人常说,抗战时期,清真寺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团结各族群众抗日的堡垒,经常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一面布满签名的锦旗前,讲解员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急需过冬的棉衣,沈阳各族群众得知后,连夜赶制棉衣。清真南寺组织妇女们把自家的布料拿出来,有的甚至拆掉了新做的嫁衣。这件绣着‘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锦旗,就是当时抗联将领回赠给清真南寺的。锦旗上的每一个签名,都代表着一份滚烫的爱国心。”
薪火相传的精神接力
参观接近尾声,在纪念馆的“精神传承”展区,一组展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图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有清真南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照片,有各族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场景,还有共同庆祝节日的欢乐画面。
看着这些熟悉的画面,清真南寺管委会负责人自豪地说:“这些年,我们清真南寺在传承爱国传统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们定期组织信教群众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邀请老战士讲述抗战故事,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每年的‘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我们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让爱国情怀融入日常的宗教活动中。”
参观结束后,在纪念馆的门前合影留念。大家纷纷表示:“今天的参观让我们深受教育。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力量。抗战时期,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壮歌。新时代,我们更要珍惜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强国复兴贡献力量。”
砥砺前行的时代担当
这次主题参观活动不仅传承了抗战精神,更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回到清真南寺,代表们意犹未尽,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在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强国复兴有我”的誓言。要以这次参观为契机,积极开展“传承抗战精神、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信教群众传承爱国传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正如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里的一段话所说:“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力量,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沈阳市清真南寺的宗教界代表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们传承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传统,在促进民族团结、服务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知道,强国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的实际行动。作为宗教界代表,他们积极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正信正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作为普通群众,他们主动加强与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团结互助,共同谱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工作、积极奉献,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强国复兴添砖加瓦。
传承抗战精神,我们不忘初心;强国复兴路上,我们砥砺前行。相信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清真南寺的宗教界人士们所说:“强国复兴的路上,有你、有我、有我们每一个人!”
传承抗战精神 强国复兴有我
——烽火的刻度
作者:郎东珺(大东区选送)
单位:东站街道熙悦社区
(一)
锈迹爬上枪栓的那年
蒲公英正掠过卢沟桥的石狮
奶奶说 她见过最亮的星
是少年们举着的火把
在1937年的冬夜 把山河照得透亮
战壕里的家书 字里行间都是补丁
“娘 等我回来种好三亩田”
墨迹未干 就成了大地的书签
后来 这片土地上长出的稻穗
都带着弹壳的弧度
(二)
历史课本里的铅字会呼吸
每个数字都站着一个名字
平型关的风 还在数着冲锋的脚印
台儿庄的砖 仍记得热血的温度
那些没有墓碑的人
都成了春天的根系
爷爷的军功章 总在雨天发烫
像他从未愈合的弹伤
他教我叠的纸船 要放进黄河
说这样 就能漂到战友牺牲的地方
(三)
晨光漫过港珠澳大桥的钢索时
我数着栏杆上的星斗
忽然懂得 那些沉睡的年轻生命
早已把年轮 刻进了高铁的轨道
实验室的灯光 比当年的火把更密
凌晨四点的写字楼 亮着星星点点的倔强
外卖小哥头盔上的反光
是和平年代的枪刺 闪着生活的光
(四)
不必在纪念碑前追问意义
当孩童指着战机喊“祖国”
当农民把新麦种进盐碱地
当我在疫苗研发报告上签下名字
当你把生产线的零件 磨出镜面的光
我们都在续写 那本没写完的家书
用5G的速度 用芯片的精度
用稻穗的饱满 用星辰的高度
把"强国"两个字 种进每个晨昏
让复兴的根系 沿着血脉 向未来生长
风穿过纪念馆的窗棂
像无数双眼睛 望着我们——
那些曾为明天牺牲今天的人
正在我们的脚步里 重新年轻
主办单位: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 联系电话:024-8886085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监督举报电话024-82514448
[网站地图]
辽ICP备10203030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2
公安机关备案号:210102020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