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官方网站
今天是:
新闻中心
传承抗战精神 强国复兴有我 主题征文展(二)
来源:市民族和宗教局   上传日期:2025年09月25日   字体:[ ]


烽火淬炼的精神火种,照亮强国复兴之路

作者:段旭(沈北新区选送)

单位:沈北新区道义街道红豆杉社区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距离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已过去八十载。当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鸣响,那穿透时空的警示声里,不仅回荡着3500万同胞的血泪记忆,更凝结着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淬炼出的精神密码。“传承抗战精神、强国复兴有我”——这不仅是一句时代宣言,更是无数中国人用生命与热血写就的精神传承。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一枚锈蚀的铜制十字架静静陈列。这是1944年腾冲战役中,年轻的傣族土司召存信带领各族群众支援前线时佩戴的信物。当日军铁蹄踏碎滇西的宁静,这位土司组织起千人民兵队,用马帮在悬崖峭壁间开辟出“死亡运输线”。那些镌刻在马帮铜铃上的傣文,与其说是祈福,不如说是各族儿女共赴国难的誓言。在平型关大捷的战场遗址旁,年过九旬的满族老人关玉衡仍能清晰记得,当年父亲如何带着族人用鼓声传递军情。这些散落在历史褶皱里的细节,无不印证着一个真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各民族同心同德、浴血奋战的胜利。

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在新疆塔城的边境线上,哈萨克族护边员马合沙提・斯拉木接过父亲的马鞭,三十五年如一日巡逻在风雪弥漫的萨尔布拉克草原。他胸前的“卫国戍边英雄”奖章,与当年父亲支援八路军时获得的“抗日支前模范”勋章,在阳光下折射出同样的光芒。在云南独龙江乡,独龙族群众用藤篾编织的背篓,曾经装满支援前线的药材,如今正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当5G基站矗立在高黎贡山巅,当跨境电商将独龙毯销往全球,这些变化何尝不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那种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劲头,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强国复兴有我”,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坐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验室里,畲族青年科学家雷敏正带领团队攻关芯片材料,她的办公桌上摆着祖父留下的泛黄日记本,那里面记载着闽东畲族群众如何用土法制造地雷支援游击队。在浙江景宁的非遗工坊,苗族绣娘梁巧燕将抗战时期的“暗号绣球”图案融入现代设计,让蕴含着民族智慧的刺绣技艺成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从雪域高原的生态守护者到南海岛礁的建设者,从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到航天领域的科研尖兵,各族儿女正在不同岗位上续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篇章。

八十载光阴流转,卢沟桥的石狮已阅尽沧桑,滇西的古驿道上长出了新的年轮。但当我们触摸那些带着弹痕的城墙砖,聆听老人口中的战斗故事,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赵尚志在冰天雪地中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赤诚,是八女投江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更是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伟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是精神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当青春的脚步与强国的征程同频共振,当民族的智慧融入复兴的蓝图,那些在烽火中淬炼出的精神火种,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燃烧得更加炽热。因为我们深知:强国复兴的路上,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每一个人都大有可为。这,就是对抗战先烈最好的告慰,就是对历史最深情的回应。


传承抗战精神 强国复兴有我

作者:次旦卓玛(皇姑区选送)

单位:沈阳市第十一中学

身为一名求学于沈阳的西藏学子,我生命的轨迹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一端系着世界屋脊的澄澈阳光与雪域高原,一端系着关东大地厚重的工业脉搏与历史回响。当“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召唤响彻云霄,这双重烙印让我更深切地感悟到,抗战精神那超越时空的血性与担当,正以新的姿态在我辈青年身上奔涌不息。

高原的坚韧,早已刻入我的骨骼。走出雪域并非逃离,而是带着父辈在严酷自然中淬炼出的“百折不挠”奔赴更广阔的天地。沈阳冬日的寒风,恰如高原的朔风般凛冽,但先辈们于绝境中迸发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血性,总能点燃我心中的火种。每一次面对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习题,每一次在月考、竞赛的压力下咬紧牙关,那“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也要冲锋”的决绝,便化为我攻克一道道逻辑堡垒时不轻言放弃的倔强。这份源自血脉的坚毅,是雪域赠予我在关东求学路上披荆斩棘的无形铠甲。

雷锋的“螺丝钉”与警院的“忠诚剑”,照亮我心中的“万众一心”与“铁血担当”。站在雷锋纪念馆温暖的展厅里,那些朴素的物件和平凡的故事,却蕴含着震撼心灵的力量。“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朴素的誓言,让我看到了抗战精神中“万众一心”的另一种伟大诠释:它不必是烽火硝烟中的壮烈,也可以是平凡岗位上的极致坚守与无私奉献。这份精神,在沈阳这座英雄城市,还有着更锋利的回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那庄严的校训“忠诚、求是、团结、奋进”,以及训练场上学子们坚毅的身影和如炬的目光,正是抗战精神中“血性担当”在和平年代最硬核的传承!他们未来将是守护社会安宁、捍卫公平正义的利剑。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与刑警学院的“忠诚剑”精神,一柔一刚,共同构成了我眼前最生动的“强国复兴”图景:既有千千万万普通人在各自岗位上的默默奉献,也有一支支专业力量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无畏担当。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团结”与“担当”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融汇在城市的每一次互助、校园的每一次协作、以及那些选择负重前行的青春誓言里。当班级同学为筹备项目群策群力,当运动会上各族同学为同一个目标呐喊助威,当雷锋的故事和警院的身影让我真切触摸到“奉献”与“守护”的温度,那抗战烽火中淬炼出的精神基因,便在沈城这片热土上、在青春的校园里,以如此具体而亲切的方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

“强国复兴有我”,于我而言,是双重的使命召唤与多元的青春答卷。我立志成为一块坚硬的“铺路石”,一头深深扎根在沈阳这片充满工业底蕴与英雄情怀的热土上,在高中课堂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科学知识,磨砺严谨的理科思维;另一头,则牢牢锚定在雪域故乡发展的蓝图上。无论是未来运用科技知识在高原播撒现代化的种子,还是像雷锋那样在平凡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抑或如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学长们选择成为一把守护正义的“忠诚剑”,内核都是那份源自抗战精神永不褪色的赤诚——为国为民,竭尽所能!我渴望将这里学到的理性思维、科学方法,连同从雷锋身上感悟到的奉献精神和从警院感受到的担当气魄,未来带回青藏高原,让科技之力、奉献之光与法治之剑共同守护家乡的发展与安宁;也期盼将雪域文化中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韧性,分享给身边的伙伴,让多元的精神禀赋共同滋养我们前行的力量。抗战先辈以生命守护的山河,今日将由我们用知识、汗水、奉献与担当去建设、去守护、去腾飞。这份跨越时空的接力,要求我以更开阔的胸襟去学习、去思考、去选择,在青春的答卷上,奋力书写一个西藏学子不负家国厚望的答案!

我的脚步行走在沈阳坚实的土地上,感受着这里“螺丝钉”的温暖与“忠诚剑”的锋芒,而灵魂的坐标永远指向珠穆朗玛的方向。当高原的风与辽河的浪在胸中交汇激荡,当雷锋日记的箴言与警院嘹亮的口号在耳边回响,那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血性、坚韧、团结、担当——便在我青春的熔炉中,与沈阳这座城市赋予我的“奉献者”基因和“守护者”基因相互淬炼,锻造成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崭新锋芒!强国之路,道阻且长,复兴之梦,壮阔无垠。请相信,这征程上,有我一往无前的足迹,有我从雪域到关东、为家国砥砺奋进的铿锵回响!

铭记胜利荣光 赓续精神血脉 

作者:毛艳(法库县选送)

单位:中共法库县委党校

站在2025年的夏风里,回望1945年那个沸腾的秋日,胜利的欢呼穿越八十年时光,依然能掀起心潮的巨浪。从平型关的枪声到台儿庄的硝烟,从杨靖宇胃里的草根树皮到八女投江的决绝背影,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终于换来了侵略者签下投降书的那一刻,那是中华民族从沉沦中奋起的转折,是用血肉之躯在历史长卷上刻下的“不屈”二字。

八十年前的胜利,从来不是偶然。它是“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全民觉醒,是太行山下“小米加步枪”的坚守,是滇缅公路上军民共筑的生命线,上海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明知寡不敌众,仍用血肉之躯筑起“东方的马其诺防线”。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八女投江用生命践行“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誓言,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彰显中国军民的坚韧不屈,更是“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团结力量。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凯旋,更是精神上的涅槃。它淬炼出的抗战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

八十年后的今天,硝烟早已散尽,但抗战精神从未褪色。它是“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的坚守,是抗疫前线“白衣执甲”的担当,是新时代青年在实验室、在竞技场上拼搏的身影。就像当年抗联战士守护山河,如今的航天人守护“星辰大海”,当年的游击队员突破封锁,如今的科研工作者攻克“卡脖子”技术——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赤子之心。

“强国复兴有我”,对党校教师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在于把抗战精神转化为“为党育才”的实效,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党指挥枪的”绝对忠诚,是“人民至上的”初心底色。当年正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让四分五裂的中国凝聚起“共御外侮”的磅礴力量。抗战精神的底色是“攻坚克难”的斗争意识,是“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从敌后游击战的灵活战术,到根据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力更生,再到面对装备悬殊却“愈战愈勇”的坚韧,先辈们用实践证明:越是艰险越向前,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与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高度契合。让每一名领导干部通过每一节党课从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学思践悟中增强“四个意识”;在于把复兴使命融入“为党献策”的担当,围绕地方发展的特点、群众关心的热点,拿出有分量的调研成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更在于以自身的言行,做抗战精神的传承者、做实干担当的践行者、做团结奋斗的带头人。

2025年6月,党校老师和组织部同志一起带领学员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万人坑遗址的复原场景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让很多学员红了眼眶,让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国家的孱弱,买单的是每一个普通百姓。展厅的后半段,又让人看到了黑暗中的微光,从杨靖宇“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呐喊,从东北抗联战士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嚼着树皮战斗,到无数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反抗的长城。布满弹孔的东北抗日联军军旗,虽已褪色残破,却依然能感受到它曾在硝烟中高高飘扬的力量。

2025年7月,再一次带领学员们走进法库东北航空纪念馆,来到“抗战风云”展区,1931年到1945年国共两次合作联合抗日时期,高志航、李桂丹等63位东北籍空军英烈的故事令人动容。法库籍飞行员邵瑞麟,在武汉空战中单机迎敌,击落敌机后壮烈牺牲,年仅24岁。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担当,而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辽宁大地还有很多。

这些红色遗址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鲜活的课堂。通过参观学习,让全体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今天的和平来的何其不易。它告诉我们:抗战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普通人在国难当头时“站起来”的勇气,是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枪,是学生告别课堂赴战场,是不分阶层、不分职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让每一名领导干部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定盘星。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稚嫩却坚定的誓言,恰是对八十年前那句“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最好呼应。对于学生,是课堂上多解一道题的钻研;对于工人,是流水线上多拧好一颗螺丝的严谨;对于军人,是边防线上多站好一班岗的坚守。对于我们党校教师,讲台就是我们的阵地,笔尖就是我们的武器。唯有以“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赤诚,让抗战精神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调研,每一次担当,才能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实践中践行使命。

八十年风雨兼程,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历史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我们愈发清晰:纪念胜利,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精神,是为了开创更好的未来。让我们以抗战精神为炬,照亮前行之路,用“强国复兴有我”的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荣光。这,才是对八十年前那场胜利最好的纪念,对无数英烈最好的告慰。

因为我们深知:山河无恙,正是因为有一代代人,把“使命在肩”刻进了生命的年轮。

主办单位: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 联系电话:024-8886085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监督举报电话024-82514448
   [网站地图] 辽ICP备10203030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2   公安机关备案号:210102020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