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年初“传承抗战精神 强国复兴有我”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安排,各地区、各单位积极开展“英雄足迹寻访”活动,并上报主题征文115篇。经过筛选,我局即日起将陆续刊发部分征文作品,每期刊发3篇,供大家学习交流。
苍穹之上的铸炼与守护
——“中国歼击机摇篮”的热血征程与蓝天壮歌
作者:高殿海
单位:沈飞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
在沈阳城北清昭陵园畔的晨雾里,总有金属的微光在炯炯发亮。
74年了,这片土地始终搏动着新中国航空工业最强劲的心跳。当第一缕朝阳掠过苏式圆顶厂房的标识,斑驳墙面上“1951”的留痕便会漾起青铜般的光泽。那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第一道年轮,那是黑土地上歼击机的第一次起飞。
从歼-5划破沈城上空的第一声巨大轰鸣,到歼-15在“辽宁号”航母甲板上划出的第一道轮胎痕迹,都在讲述着沈飞人的故事……此刻的停机坪上,歼35A飞机与沈飞航空博览园内退役的“功勋机床”隔空相望,机翼的剪影在暮色中叠成守护家国的屏障。这里是熔炉,将钢水锻造成刺破苍穹的利刃;这里是星空,让无数航空人的梦想在此启航;这里是工坊,响亮的名称是“中国歼击机摇篮”——沈飞。
烽火血泪:航空雄心与国殇之变
沈飞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百年之前张学良将军修建的北陵机场。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主政东北。张学良认为,买飞机不如自己造飞机,长期靠买外国飞机建立空军,不是长久之计。因而,他在“东北易帜”后不久,就考虑扩建东北空军之事,立志要建立一座飞机制造厂。于是,1930年9月,张学良令东北军在沈阳城北清昭陵的东北角修建了“北陵机场”(沈飞前身),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大型飞机制造厂,自行制造飞机。
正当张学良踌躇满志建设航空工厂之时,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早有图谋的日本关东军突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炮袭东北边防军驻地北大营,东北军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退守关内。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日军就占领了北陵机场和东北航空工厂。张学良苦心经营10年之久的东北航空事业,全部为日军所掳。
1932年8月,日本政府决定,由日本和伪满洲国共同出资,创办“满洲航空株式会社”。“满航”名义上是伪满洲国的国家航空公司,实际上由日本关东军和满铁、住友等日本财团控制,主要是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满航”最初以沈阳东塔机场为中心,后迁到北陵机场,在东北全境陆续开通了多条军民用定期航线,承担军用运输任务和商业航班,更主要是进行空中摄影、资源调查、地图绘制、通信联络等间谍活动,还包括掠夺中国物资运回日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扩大了侵华战争规模。鉴于侵略战争局势的需要,日军期望在满洲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飞机制造企业。为此,“满航”对下属的飞机制造修理部即奉天航空工厂进行了剥离,建立“满洲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满飞”表面上是日满合资的民营企业,实质上与“满航”一样,背后都是由日本关东军控制,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工具。“满飞”从建立到日本战败投降,共生产了4500多架飞机和3000多台发动机,成为日本侵略战争的重要帮凶。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并出兵我国东北。在东北抗日联军的配合下,很快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解放东北全境。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历了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北陵机场又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航空报国:大国重器与铁翼脊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随后,新中国“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战争,注定要让北陵机场这块土地承载着发展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使命与担当。
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两个月后的6月29日,国营112厂(沈飞前身)在北陵机场诞生。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代沈飞人在战乱的废墟上开疆拓土,开启了创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新征程。为了加速实现从修理到制造的飞跃,第一代沈飞人披星戴月、艰苦创业,边生产、边建设,不到两年时间,新中国第一个喷气式飞机制造厂就初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五周年之际,国家向沈飞下达了试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的任务,要求在1956年国庆节前首飞。这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战斗机之一,要在两年内试制成功,对于年轻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我们干!我们要亲手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歼击机!”第一代沈飞人发出了这样的铿锵誓言。
1956年7月19日,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飞上蓝天,它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跨入了喷气时代!1956年的国庆典礼,沈飞制造的歼-5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自豪的对外国友人说:“我们自己的飞机过去了!”
在圆满完成歼-5飞机首飞任务的两个月后,沈飞在党中央的部署下,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第一飞机设计室。设计室成员平均年龄仅为22岁。这支年轻设计队伍潜心钻研、刻苦攻关,完成了新中国自行设计第一架飞机——歼教-1飞机的设计任务。歼教-1飞机于1958年7月26日首飞成功,这一天,距设计室成立还不到两年。
1963年9月23日,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歼-6飞机飞上祖国蓝天,两年后,新中国第一架双倍音速的歼-7飞机又搏击长空。与此同时,沈飞人又瞄准了更高的目标,研制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这是中国航空工业迎来的又一个重大飞跃。1969年7月5日,承载着国人期盼的歼-8飞机一飞冲天。
20世纪80年代,为了跟踪世界歼击机发展趋势,向更高目标迈进,国家向沈飞下达了研制新型歼击机——歼-8II型飞机的任务。为确保新机提前上天,沈飞签下军令状,经过五百多天的日夜攻坚奋战,1984年6月12日,共和国自己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II飞机首飞成功,比国家计划提前四个月,其研制周期之短、质量之好被空军领导誉为“创造了一个奇迹”。
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果断决定引进新型战机生产线和制造技术,并将其确定为重点工程,沈飞为主承制单位,重点型号飞机命名为歼-11飞机。面对歼-11飞机研制的重重困难,沈飞打破常规,全力协作,打通了生产线,完成了国产化,实现了再创新。2002年,重点工程产线顺利通过了国家的总验收,从此,歼-11系列飞机顺利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沈飞在国防装备研发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培养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和产品成果。先后援建了西安、贵州、汉中等地10余个航空工厂和两个飞机设计研究所,输送干部职工2万多人,无愧于共和国航空工业长子和“母厂”称号。
进入21世纪,沈飞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全面加速空、海军航空装备实现迭代升级和战略转型”的指示要求,向着具有高机动性能、高精度制导、全系统集成的尖端航空武器装备研发目标迈进。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实现了歼击机由陆基到海基的重大跨越,使得空海军又一柄利剑在手,攻防领域走向深蓝。
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30日视察沈飞时作出的“强军就要靠我们这些优势装备,这一块儿还真是要靠你们的努力”的殷切嘱托,继承和发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罗阳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以科技自立自强的尖端技术引领航空装备上水平,先后研制生产了“鹘鹰”、歼-16、歼-35系列飞机等,在“警巡东海、战巡南海、砺兵台海、前出西太、绕岛巡航、砺剑高原、海外投送、抗疫救灾、接引忠烈、跨洋机动”等重大行动中,飞得越来越高、航迹越来越远,向着矢志打造世界一流航空高科技企业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奋勇迈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歼35A飞机的航电系统捕捉到北陵机场第一缕晨曦,沈飞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所谓胜利,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无声讲述,而是战机划过长空时,机翼下安宁土地的自由呼吸;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教科书里的血泪控诉,而是发动机雷鸣般怒吼时,镌刻在苍穹之上的铁翼长城”。
八十年后的今天,最好的纪念,是让更多“大国重器”巡弋苍穹、护佑海天。因为,这里的每一颗铆钉都在履职担当,每一组代码都在践行誓言。对标对正新时代航空强国的靶标,航姿陀螺正聚准更遥远的航际,铁翼战鹰正掠过更辽阔的天疆。
粉笔与钢枪
——特教讲台上的抗战精神传承
作者:朱晨一(大东区选送)
单位:沈阳市大东区培智学校
前不久,父亲接到了一个要采访爷爷这位抗战老兵的电话,但是我与家人都知道,这是一场永远无法赴会的邀约。转眼间,爷爷已经离开我们三年多了,或许即使现在爷爷还在,这位由于脑部弹片残留与生理性病变,被阿兹海默症困扰多年的老人,也无法再像当年那样复述昔日的过往。只有在网上搜索到的关于他的只言片语,让我知道爷爷的故事,从未被遗忘。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虽然并未选择从军的我总是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但在我童年斑驳的记忆里,爷爷那双布满褶皱的手经常在黄昏的光影中微微发颤。在他未患病前,总是喜欢摩挲着各种军功章、奖章,声音沉缓如辽河的水,向我诉说着那一段又一段的往事:“在战场上,子弹就在耳边嗖嗖飞,刚刚还在并肩作战的战友,瞬间就有可能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可一想到背后是乡亲们的屋檐,这腿就不知道啥叫后退了,这心也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了……”九十多年的岁月淘洗,朱继奎——我的祖父,一位从山东起始,历经许多场战役与厮杀的抗战老兵,用烽火年月的勇气锻造成我血脉里的铁骨。
当硝烟散尽,和平的阳光普照沈城,我站在沈阳市大东区培智学校的教室里,望着那些被命运蒙上阴翳的孩子,突然彻悟:爷爷用钢枪守护家国疆土,而我手中的粉笔,正延续着另一种形式的守护——为这些折翼的小天使撑起一片爱的绿荫。
特殊教育的讲台,恰似我的抗战战场。初遇郭同学(化名)那日,这个重度孤独症伴有智力障碍的少年,蜷缩在床上,双手神经质地玩着一个塑料袋,仿佛与世界隔着一道冰墙。当我尝试着握住他颤抖的手去做一些韵律动作时,他骤然爆发的喊叫如子弹般击穿我的信心。那一刻,爷爷穿越枪林弹雨的身影浮现在我眼前——当年他迎着炮火冲锋时,何尝不是背负着同样的战栗?我强按下内心的动摇,再次执起他的手,即使动作艰难,指令不能理解准确,也在反复尝试,绝不轻言放弃。直到三个月后,他忽然能够按照指令将红色的积木递给我时,那抹红,多像当年爷爷帽檐上的五角星啊!
爷爷曾告诉我:“战场上最金贵的,是不抛弃弟兄的情义。”这份情义在特教园圃里化作“送教上门”路上的风雪跋涉。记得叩开刘同学(化名)家门的那日,这个多重障碍的少年如受惊的小兽般躲避着我。我坐在地板上,用小乐器模仿着他的动作,努力吸引着他的注意,当他呆滞的眼珠终于有了一秒钟的微光闪动,孩子奶奶激动的说出:“孩子认得老师了!”在这一刻,我忽然懂得——这咫尺的进步,不正是对抗战先烈们“为人民赴汤蹈火”誓言的回应吗?
不足三载的特教生涯,我把抗战精神淬炼成了“五心”箴言——爱心、耐心、信心、责任心、慈念心。当孤独症少年阚同学(化名)从整节课只会涂色块,到能够完整的写出第一个字;当田同学(化名)从小声羞涩地呢喃到能够在音乐课上放声歌唱;当脑瘫儿童能够在康复训练中第一次喊出“老师”……这些点滴星火汇聚的光芒,恰似在抗战纪念馆中所珍藏的照片里,那些年轻战士用生命点燃的破晓曙光。在特教教室的讲台上,托举起一份又一份生命之光,这何尝不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铿锵回响?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倾注希望,每颗心灵都配得上尊严的绽放。
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抚摸着爷爷留下的党徽与勋章,我在培智学校的晨光中看见信仰的接续。当年爷爷们用热血浇灌国土,今日我们以仁爱守护生命的萌芽。当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吟诵“让我们舞动梦想的彩笔,描绘多彩的生命”,当校领导说“爱是教育的根,教育是爱的枝,而学生是枝上的果”。——这不正是和平年代最动人的冲锋号角?
在下班归途的暮色里,我望见沈阳城万家灯火明灭。爷爷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小子,我守的是国土疆界,你守的是人心山河。”泪眼朦胧间,好似听见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澎湃的心跳——以钢枪守卫的和平,正借由千万只紧握粉笔的手,绘制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而抗战精神则将在你我心中永传不灭。
传承抗战精神,书写强国复兴答卷
作者:于佳慧(苏家屯区选送)
单位:苏家屯区沈水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沐浴着午后的阳光,宣传栏里,老照片上的抗战标语仍清晰可见;教育课堂响起激昂的旋律,一场以“致敬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精神与我的强国担当”为主题的暑期儿童教育活动正在开展;便民服务窗口前,工作人员接过群众递来的材料时轻声说“请您稍等,我来帮您办”——这些发生在沈水街道辖区的日常场景,藏着抗战精神最生动的当代写照。
以“为民之心”传承“家国情怀”
抗战时期,无数百姓把自家门板卸下来搭浮桥,把仅有的粮食送给军人,把自己家当成八路军的客栈,他们或许不懂“家国大义”的宏大概念,却用“保家”的朴素愿望支撑起“卫国”的千钧重担。这种“以百姓心为心”的朴实底色,正是每一个街道工作人员的初心。在我们街道,有位从事民政工作的王姐,每年冬天都会带着崭新的棉衣、被子走访独居老人,陪他们说说话,与他们谈谈心。她总说:“当年战士们保护老百姓,现在我们就得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
如今,社区和村里的“家国情怀”不再是战火中的生死抉择,而是落实在一件件民生实事里:为老旧小区居民添加便民设施,助行、助力,让老人在家里也能洗上热水澡;开设“暑期教育课堂”,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暑期托管难题;建立“便民服务站”,把社保、医保等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就像当年百姓支援前线的“小事”,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幸福感里,汇聚成“强国复兴”的根基。
以“团结之力”践行“守土有责”
抗战时,百姓推着独轮车送弹药,战士在前线拼杀,“军民一条心”才守住了阵地。去年夏天,由于雨水较大,街道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参与到防汛工作中来,日夜坚守。危险的地区及时劝离,遇到有人不理解或人手不够用,就请社区里有经验、熟悉地形的老党员一起上门劝说,确保群众安全度过汛期。
如今,社区网格员在微信群里实时播报雨情,志愿者帮独居老人转移到避险点,商户主动打开门店让路人避雨。这一幕幕,就像当年村民把自家窑洞让给伤员避险休养。有一次,暴雨导致一处小区路段积水,居民出行十分困难,社区工作人员二话不说拿着扫帚、撮子、盆等工具扫水,拿着砖头垫路,鞋子,裤子都湿透了,被感染的居民也来帮忙,有人还免费送来了姜茶、红糖水,给干活的人员暖暖胃、也暖暖心。这不就是抗战精神里“团结”的力量吗?而“强国复兴”的枝干,就藏在街道、社区甚至普通百姓“守土有责”的一次次行动里。
以“担当之志”书写“时代答卷”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服务清单”:既有“帮独居老人买菜”这样的日常事,也有“协调化解邻里纠纷”这样的操心事儿,最显眼的位置写着“群众有需求,我们有回应”。这让我想起抗战时期的“战地服务团”,战士在前线打仗,他们就在后方保障,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
疫情期间,街道全体工作人员连续一个月吃住在单位:有人不顾家里年龄尚小的孩子,参与到入户送物资中去,有人骑着电动车给封控区居民送药。一位刚入职的年轻社工说:“以前觉得抗战离我们很远,英雄离我们很远,现在才明白,“战斗”一直都在,只要能发光发热为大家做点事,普通人也有英雄时刻。”小小基层也长出了“强国复兴”的新芽。
夕阳透过办公楼的窗户,落在“为人民服务”的牌匾上。沈水街道的故事未完待续……
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没有硝烟弥漫的波澜壮阔,却有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温暖传递。我们也许不会像抗战英雄那样名垂千古,但当我们看到残疾老人用上新轮椅露出的笑脸,看到孩子们在改造后的小广场上快乐奔跑,看到傍晚大爷大妈们跳起广场舞的欢笑,看到群众安居乐业。就懂得了:“强国复兴”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是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次坚定的抉择,每一次务实的行动,每一个平凡的担当。
这,就是沈水街道对“传承抗战精神”的答案——用“初心”守护万家灯火,“强国复兴”有你也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