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康平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引领、项目塑形、文化铸魂、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为试点,着力打造少数民族“三交”平台,推出系列“三交”活动,构建互嵌式发展“新格局”,不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党建引领凝聚共识,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
一是高位推动落实。引导民族乡党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全面掌握全乡民族工作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坚持深学细悟。充分利用党委会、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方式加强理论学习,及时跟进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打牢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基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强化党建引领。将党建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度融合,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切实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维护民族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宣传引导凝聚人心,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一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宣传思想工作格局。开展“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学习宣讲等宣传教育活动8次,走街入户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30余次,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基本概念进行大众化解读、形象化展示,提高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的知晓率。二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拉横幅、大喇叭广播、发传单等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20余次。依托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罗家屯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阵地,组建“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为各族群众服务达50余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余次,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搭建“连心桥”,增进“邻里情”,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全面增强,团结奋进、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民族团结氛围愈加浓郁。三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化活动开展。开展文艺表演、广场舞、扭秧歌等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文化活动,举办广场文艺汇演40余场。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欢度元宵节,浓浓邻里情”“端午送安康 邻里情意浓”“清明念故乡,心香寄哀思”等“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主题活动,通过各族群众共同包粽子、吃元宵等活动方式,让中华文化浸润群众心田,引导各族群众玩在一起、乐在一起、融在一起,营造良好民族团结氛围。
三、乡村振兴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一是打造特色产业。持续打造“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罗家屯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棚,种植绿莓水果柿子、花卉等;姜家沟村发挥干豆腐制作工艺“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效应,成立豆制品加工厂对接沈阳销售;边台子利用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推广边台子小米品牌;大广宁村合作社种植加工特色黑小麦,打造“庆宁禾”品牌。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抓实民生保障工程,近年来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完成望山堡村路边沟项目、姜家沟村路边沟项目、大辛屯村水泥路项目、西关屯村、大广宁村(二期)路边沟项目、黑山村长廊修缮及入口节点建设项目、大辛屯路边沟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廊等项目。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在每个村设立分类垃圾场,垃圾日产日清。通过改造各村“微空间”,打造“口袋公园”7个,打造美丽庭院示范户120户。全乡栽植花卉27万株,种植花卉84亩。连续三年组织开展环境拉练观摩评比活动,聘请第三方暗访督查设置红黑榜,奖优罚劣。
三是依托民族元素发展乡村旅游。依托西关屯乡蒙满文化建设民族团结广场,在大辛屯村、罗家屯村设计民族团结进步景观小品,在巴尔虎山上山路上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景观石。依托巴尔虎山景区和美乡村优势,重点发展蒙满特色产业和生态观光旅游,全力打造“南部西关屯民族风情乡”。成功举办“巴图鲁”越野·巴尔虎山挑战赛、越野跑、山地自行车比赛、“北村”民俗乡村游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发展成果、共过幸福生活。
近几年,西关屯乡先后获得“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第五批沈阳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24年,西关屯乡北巴尔虎山风景区成功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年游客量突破10余万人次,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下一步,康平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将继续深入挖掘辽金满蒙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西关屯乡大辛屯村“道中华”驿站和北巴尔虎山文旅项目,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全方位展示各族儿女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实践,将其打造成展示党的民族工作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平台,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康平力量。